【端午】 门前艾蒲青,江上鱼龙舞

作者: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0-06-25

浏览量:1422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迎接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的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之季度,从这一天必不可少的祛病防疫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

 

粽子的来历

 

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爱国诗人屈原。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当然也有其他的说法,地方不同,传闻的也就不同

 

赛龙舟的来历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最新动态

【迎冬小雪至】金口河区文化馆带你走进纪实摄影

2023-11-22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记载:

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

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意味着进入小雪节气

我国广大地区

西北风开始成为了常客

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

小雪的到来

意味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


01.小雪节气

小雪,时间在每年公历1122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


02.小雪三候

一候 虹藏不见

霜前冷,雪后寒

气温持续走低

五彩斑斓的虹霓悄悄隐去

 

二候 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万物各归其位

大自然静谧而肃穆

白雪覆盖住往日生机

却掩盖不住

泥土下积蓄的力量

 

三候闭塞而成冬

秋收冬藏

当万物逐渐收敛

冬天

就真的来了


03.纪实摄影

小雪时节

自然的魅力归于平静

储藏满满一年的收获和力量

静候崭新的开场


此时轻盈的雪花仿佛在低语

静谧的冬夜中

迸发出生命的呐喊

如果我手中有一台相机

也许会想拍摄此时的场景

用相片来告诉他人看到的故事

今日文化馆慕课推荐《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拍摄对象,以反映社会现象、人文历史、人类生活状态为目的的摄影方式。

纪实摄影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展现了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面貌,包括人物、风景、建筑、文化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通常以黑白或彩色照片的形式呈现,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和瞬间,展现了人类生活的真实状态和各种社会现象。

它不仅是一种记录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手段,可以透过影像的力量传递情感、思想和社会价值。

 

慕课推荐

《纪实摄影》

 

(识别二维码观看)

 

课程介绍:

李振盛以其在国际获奖的画册--《红色新闻兵》为开篇,介绍了他在文革时期的工作经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摄影记者,用手中的相机,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拍摄并完整保存了将近10万张文革历史照片。

李教授用鲜活的照片向同学们展示了文革期间中国的历史原貌,并生动讲述了这些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同学们亲身见证了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同时更感受到了纪实摄影的强大力量。

同时,已有二十余年从业经验的他还不忘向同学们传授摄影心得,他教导大家要做有心人,做有心事。

动态新闻

更多>>

金口河文化馆

地址:乐山市金口河区滨河路三段169

电话:028-64586645

邮箱:xjasickc/@126.com

访问量:310511

蜀ICP备17028841号  版权所有:乐山市金口河区文化馆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